文:刘锐
来源:未来消费Lite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便利店TOP100》榜单,罗森中国门店总数达到6652家,位居行业第五位,较上年净增322家门店。极海品牌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12日,罗森在营门店数量已达到6873家。然而,这一增长幅度与此前的扩张态势形成了明显差异。
自2019年起,罗森曾以年均新增1000家门店的速度在华快速布局,至2023年8月门店数量突破6000家。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罗森的扩张速度明显放缓,不得不调整其既定目标以适应市场变化。
据财联社新消费日报报道,罗森已将原定于2025年开设1万家门店的计划推迟至2031年2月财年前实现1.2万家门店的新目标。这一调整意味着日系便利店品牌在中国市场面临的现实压力正在加剧。
面对增长压力,罗森采取了多重策略应对。在市场布局方面,罗森加速向低线城市渗透。例如,海南罗森负责加盟招商的工作人员表示,2024年新开加盟城市包括定安、昌江、乐东等四线城市。
与此同时,沈阳罗森也将扩张重点转向了凌海、大石桥等四线市场。根据极海品牌监测数据,罗森目前超过80%的门店集中在一线至二线城市,而三线及以下城市占比不足20%,下沉空间相对充足。
而罗森中国总裁三宅示修在5月召开的CCFA新消费论坛上透露,过去一年罗森新进入济南等18个城市,目前已覆盖17个省、直辖市的124个城市。
不过,在新城市拓展过程中的竞争压力也不容忽视。在广东市场,美宜佳以37943家门店位居《2024中国便利店TOP100》榜首,天福以7521家门店排名第四,区域竞争格局已经形成。
为加快市场渗透,罗森推出了罗森小站这一创新业态,主要在粤闽及重庆、成都等西南市场进行推广。这些地区的消费者对罗森品牌的认知度相对较低,尤其是下沉市场。
相比之下,美宜佳、天福等本土便利店在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上更具优势,罗森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
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加盟商,罗森粤闽地区积极推出了2025年末前更换招牌免收加盟费、6月前更换全额补贴氛围改造费等优惠政策。
虽然罗森提供了优惠政策,但加盟商仍可能面临盈利压力。例如,商品毛利虽然归加盟商所有,但罗森小站的毛利率相对较低(31%-33%),且前期装修和设备投入成本仍然较高。
面对竞争加剧,罗森于两年前正式推出便利店+战略,主要是将部分门店进行超市化改造。该策略计划用3年时间将全国10%的门店改造为增强型门店,面积从标准的80-100平方米扩大到150-200平方米,SKU从2500个增至3500-4000个。
以2023年4月改造的上海金钟路店为例,该店投资150万元,面积从85平方米扩大至180平方米,SKU增至3800个,新增生鲜区和堂食区各占15%。
根据罗森华东区提供的2023年第三季度运营数据显示,改造后门店日均销售从5800元提升至8200元,客单价从16.5元增长至22.3元,鲜食销售占比从45%提升至51%。
然而,转型带来的成本压力同样明显。毕马威《2023年中国零售业成本分析报告》显示,罗森超市化门店运营成本明显上升,房租成本占比从12%升至15%-18%,人力成本占比从8%增至11%-13%,水电能耗成本增长40%-50%。
而从实际经营情况来看,这种成本上升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以武汉光谷天地罗森店为例,该店于2023年1月完成了120万元的改造投资,但相关工作人员透露,周边居民更习惯到大型超市采购生鲜,门店生鲜区损耗率高达15%,远超行业9%的平均水平。
另外,供应链能力不足成为制约转型的关键因素。罗森供应链相关人士坦言,生鲜配送频次需从每日1次增至每日2次,物流成本增加30%,部分三四线城市无法支持生鲜配送,导致商品结构不完整。
与社区超市30%以上的生鲜品类占比相比,罗森超市化门店的生鲜品类仅占SKU的10%-15%,缺乏高频刚需的大包装家庭装商品,差异化优势有限。这种品类布局的不足,可能对门店的销售业绩产生影响。
面对多重挑战,罗森能否通过战略调整重新获得竞争优势,仍有待市场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