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锁大超市一片萧条之际,比优特的逆势增长格外亮眼。它的成功,意味着一种新的买方解法正在涌现。
来源:启承资本(ID:genbridge)
近年以来,全国大连锁超市在泥泞中挣扎自救,以胖东来为首的区域零售商们却蒸蒸日上、持续扩张,在零售变革的浪潮里成了领航员。
这其中,一个代表性案例是东北连锁超市比优特。这家超市于1996年成立,在2019年意识到连锁超市的危机,早早启动自主调改,成果斐然。近两年内,比优特超市接盘家乐福、沃尔玛、永辉、大润发、华润万家等超市原址,一口气在东北开出了37家门店,预计2025年再开20余家新店,突破百亿营收。
在连锁大超市一片萧条之际,比优特的逆势增长格外亮眼。它的成功,意味着一种新的买方解法正在涌现。
5月28日,启承资本携手新佳宜、钱大妈、十月稻田等数家伙伴企业一同前往沈阳拜访比优特总部,与比优特、真市美董事长孟繁中以及真市美联合创始人、总经理周旭进行交流,并参观了比优特区域配送中心及核心门店。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比优特作为案例,分析区域零售崛起的机会和挑战。
逆势增长从何而来比优特是一家什么样的超市?在2019年之前,消费者的回答可能是:服务好、环境好、品质好。但如此“三好”的比优特,却在当年经历了长达半年的亏损。
在一次内部调研中,95%的员工都表示不会在自家超市购物,原因在于“价格没有吸引力”。在对市场摸底后,比优特发现,自己许多产品的进价,甚至比线下夫妻老婆店的卖价还高。
为了扭转局势,比优特果断采取了三个策略:
第一,全面降价,走大众路线。
为了重拾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比优特对标线下小店的价格,全面下调了4000多个产品的定价,其中数百个产品在调价后已变成负毛利。
这一激进的调价策略,是为了倒逼采购成本降低。为此,比优特将调价权从采购部门转交至品鉴部门,不再接受“进店费”“促销费用”“发票费”等作为大超市进货价格高的理由。
另一方面,在改革过程中,比优特逐渐意识到:连锁大超市具备规模优势,对比线下小店,其产品价格本应更便宜。但国内零售业多年来普遍接受品牌实行的深度分销模式,中间环节多而分散,徒有规模却无效率。
因此,要真正建立起价格优势,必须从供应链改革入手,用高效率实现总成本领先。这为比优特后续的举措埋下伏笔。
第二,实行“日日配”,取消仓库、提高坪效。
“日日配”正是比优特提高效率的创新性举措。它有别于通常采取的整车单品类周期性配送,而是让单个门店在单日所销售掉的全品项商品,每天从仓库集中出货,配送至门店后直接上架。
日日配、全品配、拆零配、以销定配,这样的做法既保证了商品不断货,又降低了门店库存压力,大幅减少了员工的工作量。门店内几乎无需设置仓库,只有“中转区”,释放出来的面积留给货架和消费者。
灵活高频的配送模式,也更好地辅助超市动态调整选品,及时换掉卖不动的商品,确保货架上的每个商品都有动销、都能创造销售额,而不仅仅是摆在货架上充当“广告”。
由此,比优特大幅提高了坪效,接手家乐福超市原址后,仅用其一半的面积,就创造了先前两倍的销售额。
第三,建立区域大仓,成立真市美供应链。
零售商如要实现规模化低价采购,取得品牌代理权是重要方式,但如果拿到的货品卖不出去,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商品周转。比优特董事长孟繁中认为,“渠道不能只有低价拿货的能力,必须能快进快出、高效流通”。
由此,比优特决定在东北建立大仓,400多个品牌直接向大仓供货;大仓根据比优特各区域的周期销量,给区域物流中心配货;再由区域物流中心,以“日日配”的机制配至本区各店,高频小批量补货。
这种做法,既可以实现规模化采购,又不至于积压库存,补货节奏科学可控。
在这一基础上,比优特又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出了“共建共享供应链”的理念,与河北、山东的20多家零售企业联合投资,在济南成立了真市美供应链管理公司。品牌厂商将货品送到济南后,由真市美供应链接手后段运输,按河北、山东以及东北各省零售企业的需求,直接配货至其企业的物流中心。
也就是说,真市美实际上承担了流通经销商的角色,但它的规模更大、更集中、能力更标准化,因此远比传统的多级分散经销体系效率更高。
除此以外,比优特也围绕提升运营效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向一厘米要效益,向一秒钟要效率”。例如智能AI电子秤、小时工用工机制、设立总部监控服务中心、抓好开业前后20分钟等等。
总结而言,比优特的改革目标,就是让大超市回归本应连锁模式本应具备的高效率和总成本领先,回归“商品齐全、价格便宜”的根本优势。
为什么比优特能做到?大商超的衰退已成业内共识,零售调改正在全国掀起热潮。但截至目前,仍然没有哪家公司通过调改一扭颓势、重回正轨。为什么比优特却能快速完成转型、逆势增长?
根本原因在于,比优特始终聚焦单个区域(东北),不断加密,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规模优势”。
过去,许多全国连锁超市采用蜻蜓点水式的扩张,每个城市都只有一两家门店,无法支撑自有的仓配体系。看似是连锁,实则每家门店都在单打独斗,各自持有一套复杂的经销体系。
这被比优特董事长孟繁中称为“假连锁”,本质上是单店模式——门店开得虽多,但单店成本并未降低,规模优势无从谈起。
与之对应的“真连锁”,要求“聚焦区域、统仓统配”。
比优特长期深耕东北,在单个城市能加密到20-30家门店,2024年仅靠黑、辽两省就创造出了74亿的销售额。
如此集中的区域规模优势,是优化供应商、建立供应链平台的前提。以此为基础的“1+N模式”——即一个区域仓配中心统筹多个门店,才能真正实现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
如果没有这样的“真连锁”系统,只是纠结于门店前端的陈列和运营细节,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这也是为何,我们在今天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区域零售龙头脱颖而出——从河南胖东来到东北比优特,再到襄阳好邻居、河南鲜风生活、西安成山农场、珠海鹏泰等,这些优秀的区域零售企业正在成为全国的学习样板。
连锁化率提升是必然趋势,但赢家不一定是全国连锁。区域龙头深耕一个地区,由此带来的连锁化率提升,有可能会成为阶段性的新机会。
从供给角度来看,区域龙头更有可能实现统仓统配,通过提高配送频次来降低库存和缺货率,发挥物流配送上的规模优势;此外公司还可以和本地经销商/品牌协商,实现部分品牌厂家直供,缩短产业链环节。
从需求角度来看,零售实际上还是一门本地化生意,尤其超市经营的主力品类(生鲜)也是本地化供应链的典型,需要区域零售的龙头来满足本地用户的需求。
零售变革的本质,就是高效业态不断挤出低效业态的过程。随着区域零售商的买方解法逐渐完善、效率不断提升,区域内中小型零售并购、由高效零售主导的区域间/不同业态之间的并购将有可能发生。
启承相信,中国零售仍然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