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TikTok官方2025年第一季度《Global Food Trends Brief》发布的数据,#lychee 相关内容在平台上的浏览量已突破3.1亿次,同比增长超过280%。
来源:超级单品Sproduct
2025年5月,一段只有18秒的视频在TikTok上悄然走红。一位美国博主剥开一颗红中带褐、外皮粗糙的水果,露出里面半透明的白色果肉。在轻咬之后,她露出惊讶的表情:“It tastes like a rose… but sweeter.” 视频的标题是:“First time trying LYCHEE”。
这段视频最终获得超过45万点赞,并引发大量外国网友评论:“这是哪种水果?”“为什么我从没见过?”“能在哪里买到?”这只是荔枝在全球社交媒体“出圈”的冰山一角。根据TikTok官方2025年第一季度《Global Food Trends Brief》发布的数据,#lychee 相关内容在平台上的浏览量已突破3.1亿次,同比增长超过280%。Instagram、YouTube、Pinterest等平台上的相关视频与图文内容也呈爆发式增长。
荔枝,这种在中国南方家喻户晓的应季水果,正在走出岭南田间地头,成为社交媒体新一轮热带水果风潮的主角。这背后,是博主内容、视觉语言、短视频算法、文化心理乃至跨境物流协同形成的合力。而它所触发的,不只是“水果营销”的小热潮,更可能是中国农产品全球传播路径的一次质变。
从“东方小果”到“视觉明星”:荔枝的社交传播逻辑荔枝能够在社交媒体中迅速爆红,离不开它在视觉、口感和文化层面的综合吸引力。
首先,它具备短视频传播所需的“视觉张力”。荔枝剥壳的过程极具表现力:外壳粗糙中带红,果肉晶莹如玉,果汁饱满流动,整个过程天然适配ASMR和慢镜头特写。TikTok上的ASMR账号 @lychee_asmr,专门拍摄不同品种荔枝的剥壳与咀嚼声,粉丝已突破4.7万。
其次,它带有“异域风味”的文化标签。在欧美市场,荔枝仍然是一种陌生而神秘的水果。这种“第一次尝试”的文化差异,恰好成为短视频平台内容的重要类型。例如TikTok博主 @realnikocadoavocado 发布的“First time trying lychee”视频就获得了超过4万点赞与大量讨论。不少外国观众表示,荔枝的香气介于玫瑰、蜂蜜与葡萄之间,让人“上瘾”。
此外,荔枝还具备“健康+轻奢”的感官印象,与当下海外主流消费观念契合。在Instagram上,荔枝频频出现在时尚饮品、低卡甜品、热带生活方式内容中。洛杉矶博主 @losangelesfoodadventures 最近就分享了“桂花荔枝冷饮”配方,引发年轻用户热转。
华人内容创作者与跨境电商联动:推动荔枝走出国门这波荔枝热潮的背后,离不开一批华人美食内容创作者的桥梁作用。在纽约、温哥华、新加坡、悉尼等地,活跃着一批推广中餐与亚洲风味的KOL。他们在农历节庆、节气更替时发布荔枝主题内容,将“岭南果王”的故事、“荔枝进贡杨贵妃”的典故等文化元素植入食物传播中,让荔枝不仅是吃的,更是可讲述的。
更重要的是,一些出口企业与内容公司开始联动操作“内容+销售”的闭环传播。以广东茂名为例,根据2024年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数据,全省荔枝出口量已达3.2万吨,同比增长64%;其中茂名市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当地的天荔农业公司表示,已与东南亚博主团队合作制作系列短视频内容,围绕“荔枝饮品DIY”“荔枝冻干初体验”“荔枝夏日甜点”等主题进行投放,并将视频挂载在Shopee和Lazada的销售链接中,实现内容引流。
在澳大利亚,果品分销商 Golden Orchard 表示,今年5月荔枝到货3天即告售罄,TikTok视频曝光带来的“秒杀型需求”使平台后台一度瘫痪。
政策加码与全球趋势:内容型水果出海不是偶然这场社交平台上的荔枝热潮,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2023年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出台《“岭南优品”农产品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明确提出要依托TikTok、小红书国际版等新平台,推动地方特色水果“视觉出海”。2024年专项资金总额超5100万元,其中荔枝为重点品类之一。
与此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24年《Tropical Fruit Market Outlook》报告指出,全球热带水果消费以每年5.2%的速度增长,尤其在中产人群快速扩张的地区,对“甜度高、异域感强、视觉吸引”的水果消费偏好愈发明显。荔枝恰恰具备上述特征——不仅外形讨喜、香味浓郁,维生素C含量高、热量低,还容易与美妆、健康、时尚等话题挂钩。
阿里研究院在2025年发布的《中国特色农产品出海趋势报告》中也指出:以荔枝、山竹、杨梅为代表的中国水果,正通过“故事+健康+视觉”的三维模型获得海外消费者认可。研究预测,这一趋势将在未来3年内主导中高端果品品牌出海逻辑。
冷链能力与品牌建设:短视频红利的下一个考验荔枝出海的火爆也提醒着从业者:短视频传播带来的是认知红利,而能否承接转化,仍取决于后端能力。
荔枝作为高损耗、高时效水果,对保鲜冷链、分级筛选、清关能力提出极高要求。在当前物流成本仍高、空运价格波动的背景下,部分中小出口商仍难以形成稳定的供应保障。业内人士指出,热度带来的流量一旦无法与稳定品质匹配,容易形成“红一次、翻车一次”的风险。
此外,大多数荔枝出口仍以原果销售为主,品牌心智较弱、产品差异化不足。相比泰国山竹、越南榴莲已形成出口品牌矩阵,中国荔枝尚未建立国际知名品牌。“今天你在纽约超市看到的荔枝,包装上写的可能是‘Fresh Lychee from Asia’,而不是‘增城妃子笑’‘茂名白糖罂’。”一位从事果品出口十余年的业内人士指出。
一颗水果的全球传播力,正在被重新定义从岭南盛产的“佳果”到走上海外潮流舞台的“视觉IP”,荔枝的社交媒体之旅标志着一种新的农业传播范式正在形成。在短视频主导的时代,一颗水果是否能吸引眼球、能讲故事、能跨文化沟通,决定了它是否能在全球市场争夺一席之地。
荔枝出圈不是偶然,它是技术演进(内容平台)、审美转变(视觉导向)、文化好奇(东方风味)、消费升级(健康导向)共同作用的结果。
未来,或许在一位法国美妆博主的视频中,在一位墨西哥健身教练的减糖饮食推荐里,在一位加拿大母亲的亲子早餐分享中,荔枝都会如影随形。因为它早已不再只是“岭南的时令水果”,而是中国农业文化的一颗新标签。